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从文学与插图看国内漫画市场现状

插图的英文与法文都是illustration。拉丁文是illustraio。英语虽不甚了解,但是在法语与拉丁文的注解中皆有照亮某物之意。即图像可以点亮文字亦或是使文字更清晰。

写这个题目是凑巧,无意中看到下面这句话,于是有了整篇文章。

作为创作者,我很是佩服那些用现有文学作品下手的人,无论是改编成漫画或影视,还是加入插图,怎么能在现基础上为其本身作品增光添彩,或是开辟出新的道路,都不是一件容易做成的事。更何况,我也并不全然认为任何一种文字都可搭配插图。

这里我提出一个“参与”的概念。即读者的参与感。无论文字创作者做多少详尽的描写与叙述,好的文字带来的想象空间仍然是巨大的。但是这种空间极有可能被一张所谓细节到位的图像破坏。这时候图像不仅没有带来“点亮”文字的效果,反倒会起反作用。

文字本身所拥有十分独特的魅力。文字所包含的想象力是巨大的,而某些图像的附缀甚至会削弱这种读者本该依靠自己的想象或幻想填补的空白。

现在的图像大多是注解性质的,然而对于读者来说,真的有必要吗?

举个例子,比如在第一次读哈利波特的时候,你会任意在脑海勾勒那个戴眼镜男孩的轮廓与样貌甚至他额头上闪电的位置,他黑色亦或是棕色的头发…随着阅读的推进,我们便会在脑内为其形象增添细节。

但是在电影出现后,某些东西就不得不固定住了。即使再次阅读,也会不自觉依据电影中的形象上演小剧场了。

从文学与插图的比较谈到国内漫画市场现状

在胡友峰的《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 图文移位,文学的图像化呈现一章中提到,

“…从博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家)的描述中看,图像能够构造出外部的拟像世界,或是高度仿真,或是另类想象。通过图像的拼接,一个虚拟世界可以将方方面面展示在人们面前,供人们去了解。例如电视剧或者电影,即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同程度的再现。这种重构与再现的方式与文学是不同的,与文字构成的世界相比,两者有一本质区别,即是抽象与具象之别,这种具象展示世界的方式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可能更为精彩,他带给“读者”更强烈的视觉享受…

后面他提到了:视觉文化是感知的文化。感知是人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而眼睛在瞬间摄入未加中介的全部光线和震颤,柏格森(法国哲学家)称之为“纯粹感知”。而正是这种纯粹感知注定了图像世界因具象属性而无法展示过于深刻的概念。图像在进入视线,转化为脑电波与神经冲动的同时就完成了直观印象复制主观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图像时,其信息迅速被提取,意义迅速化解,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中,这种直观感受因为缺乏思考而先入为主,直接成为接收者的观点与想法,这也是图像没有文学“冰山现象”存在的原因…”

从胡友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举的例子是影像(电影或电视剧)与文学对读者,观众所产生的不同反应的分析。我们暂且不说对与错。但从整个理论本身讲,其实挺有意思。

这里影像带来的效果是否我们可以找到类似图像例子呢?因为太过具象的图像本身反而使得读者削弱了对整体内容的想象。这在我们目前的阅读现状中是不能忽视的现象。

从文学与插图的比较谈到国内漫画市场现状

在漫画界,现如今没有几个能真正能站出来的批评家,客观地去评判现在的整体艺术现象与市场。出现什么,只能听到褒却没有贬。文化断层的创作层出不穷,滥竽充数,变相复制粘贴的作品因为读者阅读基础的匮乏稀里糊涂的蒙混过关。而真正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作者,为了存活,被禁锢住审美,只认社会潮流的甲方折磨,从而不断损失自己的观点,最终就在这样混沌的市场中湮没。

——这不可惜吗?

很多人必定会反驳我,说艺术不分高低,艺术没有好与坏。有道理,然而这不全然是对的。对于新出现的艺术我们可以使用这句话来表明包容公平的态度,但是对于一直在拖后腿,充数者的作品,再说这句话便是过于泛泛与宽容了。

读者也罢,创作者也好,我们应该辩证地去面对这个信息时代。从创作者的角度,客观分析图像的呈现可以带给读者的东西。读者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审美倾向与批判能力。优秀的创作者可以带来“冰山现象”,可以替读者思考,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给什么,以及怎么给。

只有创作者做到创作者应该做的,读者做好读者应该做的。这样才有可能从一个逆向的,不断损失的市场之水中,让真正的艺术回流。

最后提一句,不可否认胡友峰必定是站在文学的高位置去探讨图像的,不过论文的写作形式有时候需要我们非黑即白地去抬高与贬低以致突出论点。所以请读者理解。

赞(1)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杰西博客 » 从文学与插图看国内漫画市场现状
分享到: 更多 (0)

杰西吧漫画分享 更专业 更方便

漫画推荐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